华侨华人蓝皮书发布 聚焦“一带一路”
侨报网 第六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6日在北京发布。该书分为总报告、“一带一路”篇、华商篇、新移民篇、专题篇,重点关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华侨华人发挥的作用以及可能面临的难题,并探讨海外华商与经济“走出去”、部分国家华人新移民生存现状等议题。
蓝皮书副主编张禹东表示,第六部蓝皮书以“一带一路”为主轴,既服务中国国家发展大局,也能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华侨华人提供指引。

“一带一路”建设 海外闽商将起重要作用
第六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6日在北京发布。发布会由华侨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
中新社报道,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在致辞中指出,蓝皮书既包含对整体侨情变化的研究,也有针对各地区华侨华人情况的分析,既有理论层面的概括与探索,也涉及政策层面的研讨;蓝皮书不仅是华侨大学有关华侨华人研究标志性的成果,还将成为向世界提供涉侨动态、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的平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认为,研究报告的形式赋予蓝皮书更高的学术价值,从长远来看,其学术和社会影响将得到进一步凸显,成为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共分为总报告、“一带一路”篇、华商篇、新移民篇、专题篇。
“一带一路”篇聚焦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及问题,并探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促成中国、华侨华人与居住国三方共赢;华商篇关注海外闽商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给华商企业带来的冲击;新移民篇分析讨论了菲律宾、美国及非洲的新移民问题;专题篇则以中国国务院侨办帮扶甘肃省积石山县为例,研究华侨华人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问题。
蓝皮书副主编、华侨大学教授张禹东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着4000多万名华侨华人,他们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六部蓝皮书以“一带一路”为主轴,既服务中国国家发展大局,也能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华侨华人提供指引。
蓝皮书副主编、华侨大学讲座教授庄国土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华侨华人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不仅因为他们了解所在国与中国情况,可有效沟通两国关系、共享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华侨华人自身已具备直接参与“一带一路”的实力,他们的加入,更加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及推广。
另据华侨大学官消息,报告特别提到海外闽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报告对福建省的若干企业进行了境外投资调查发现,60%的企业愿意选择境外闽商和其他华商作为合作对象,比跨国公司的比例20.6%高得多。选择闽商或华商的好处是文化相通,但选择跨国公司也不是没有好处,它们是优势互补更为显著。对当地经营管理人才选择意愿依次是华侨华人、当地人和跨国人才。而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偏向华侨华人的比重更是高达51.9%。

第六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6日在北京发布。发布会由华侨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图为发布会现场。(图片:华侨大学官网)
16年间 中东地区侨胞人数增长三倍
报告指出,中东地区华侨华人近年来人数增长快,总体规模已突破50万人。对比2000年前后的数据,总体规模增长了三倍,由10多万人增长到40多万人。
中新社报道,中东地区拥有“五海三州之地”的地理位置,区位、能源、资源优势突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另据北京中国日报网消息,报告同时提到,中东地区汉族华侨华人增长最快,此前,中东移民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但汉族的比例已大幅提高,总体而言达50%以上,改变了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占比达90%以上的格局。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研究显示,中东地区侨胞总体规模已经突破50万人,但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阿联酋三个国家。
研究显示,阿联酋是中东地区中国移民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中东地区侨情变化最大的国家。从2000年至2010年,华侨华人的人数从7000人增长到了10万至15万人。截至2014年,阿联酋华侨华人总数已接近30万人,并且其中90%以上是汉族华侨华人。
报告指出,阿联酋的华侨华人主要由四类人构成:一是在阿联酋注册的中资公司或机构人员;二是民营企业家、经商人员;三是从事建筑施工等基础工作的劳务人员;四是进入阿联酋政府部门及高等院校的工作人员。
迪拜是中东地区华侨华人最多的城市。2016年数据显示,迪拜的中国公民已逾20万人;在迪拜注册的中资企业超过3000家。
报告指出,引导中东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借助现有人才的智力作用,特别是对中东地区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熟悉的阿拉伯语言专业等人员。此外,要为中东华侨华人提供更多的服务,促使他们抓住新的机遇,促进自身事业发展;也需要注重挖掘和发挥华侨华人的潜力,使华侨华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多地从预期变为现实。
非洲新移民多数希望落叶归根
报告还关注了非洲移民。报告称,在非洲的中国移民主要有劳工移民、创业移民和过境移民三类。
北京中国日报网报道,劳工移民和过境移民,鲜有在非洲落地生根的打算,创业移民高达71.8%不论当地事业是否有人继承,晚年都想回中国,另有12.8%打算每年回中国住一段时间,也有10.3%的人想要到发达国家养老,很少有人想要当地生根。因此,他们多数将子女留在中国上学,与子女两地长期分居。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民生福利的不断改善,可以预见越来越多非洲中国新移民会选择继续保留华侨身份,并在合适时机回中国生活。
这些年来,非洲华侨华人的快速增长与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目前大力推动的中非产能合作,其实质是希望将中国发展迅速且已出现大量过剩的优势产业转移到非洲,同时也满足非洲大陆正在进行的工业化的巨大需求。中国目前选择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这3个国家打造中非产能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国家,目的是为了对内加强统筹和引领,对外发挥示范作用,让非洲的民众看到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新希望。
报告同时提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非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海上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有很强的潜力和互补性。

自1998年以来,中国国务院侨办对于甘肃积石山县的扶贫工作取得杰出成效。截至2015年底,共帮助落实各类捐赠折价1.174亿元,协调华侨华人达成捐赠意向19项,资金1001.5万元。图为去年1月,中国国侨办主任裘援平赴积石山慰问贫困户。(图片:中新社)
依托侨办等三方力量精准扶贫
报告同时指出,应借鉴中国国务院侨办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开展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依托侨办、基层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GO)等三方面力量,使侨界捐赠在中国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新社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侨务系统接受捐赠900亿元(人民币,下同)。如何用好侨捐资源、实现华侨华人和扶贫的有效对接,一直是华侨华人相关研究的重点。
自1998年以来,中国国务院侨办对于积石山县的扶贫工作取得杰出成效。截至2015年底,共帮助落实各类捐赠折价1.174亿元,协调华侨华人达成捐赠意向19项,资金1001.5万元;合作投资项目4项,资金达9280万元。
蓝皮书指出,常态化、多形式引导华侨华人参与扶贫,是国务院侨办积石山县扶贫行动的一大特点。一方面,国侨办建立与甘肃省的定点扶贫工作常态化联系机制,保证积石山县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则加大鼓励和奖励力度,如2016年举办“情系积石山、扶贫献爱心”礼赞活动,极大肯定了侨胞助力祖(籍)国扶贫事业的善举,激发了其继续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
作为华侨华人捐赠的接受方,基层政府是否将帮扶资源高效利用,是扶贫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因素。
例如,积石山县曾专门抽调1300多名干部职工进行调研,切实了解“谁是贫困人口、因何致贫、如何针对性帮扶”等问题。蓝皮书称,此举为吸引华侨华人精准帮扶奠定了基础,基层政府成功扮演了为帮扶对象和爱心侨胞“牵线搭桥”的“媒人”。
中国非政府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蓝皮书认为,NGO能直接推动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为提高政府扶贫效率提供了参照系;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知名扶贫组织加强沟通合作,吸收其参与扶贫的宝贵经验,有助于华侨华人与扶贫项目更好对接。
链接:中菲关系好转 缓解在菲新移民困境
前些年,由于中菲两国关系紧张,菲律宾经济不景气、政策紧缩,以及新侨赴菲人数太多、市场几近饱和等因素,导致菲律宾新移民的事业急转直下。大多数新移民苦苦支撑,等待菲经济形势的好转与政策的放松。
报告称,2016年中菲关系的好转有利于改善中国在菲新移民的困境。在马尼拉华社已传出菲律宾移民局欲特赦50万名非法移民的消息,不少缺少合法身份的新移民十分期待,希望籍此机会可以解决身份的合法性问题。此外,中菲合作的加强也将给在菲新移民带来更多的机会,有望助力他们走出低谷,并推动他们的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原址链接:http://news.uschinapress.com/2017/0106/1091061.shtml